日期:2025-11-21 11:43:56

大众网记者 刘雅萍 通讯员 焦雷 青岛报道009配资
“谁能想到,这一台看似普通的装封箱机,背后竟藏着16件发明专利!”在山东中烟草颐中烟机公司装配车间,梁延刚指着正在调试的YP18D型设备,自豪地向客户介绍,“这些专利让我们在国内细分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73.7%,新增订单超过1.37亿元。”
从一张图纸到一条生产线,从一项技术到一座工厂,颐中烟机公司用三十多年时间蹚出了一条“专利布局—法律保护—成果转化—产业升级”的特色路径。截至2025年8月,公司累计拥有有效专利97项,其中发明专利27项、实用新型专利67项,外观专利3项,专利产品收入占比达60%以上,连续三年拉动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%以上。
制度先行:让“沉睡的创意”变成“刚性生产力”
“过去搞研发,大家只关心样机能不能跑起来,现在第一个问题就是‘能不能形成专利’。”企业技术副总梁延刚把2024年修订的《技术研发人员专项考核方案》摊在桌面:每一项课题立项前必须同步提交专利布局清单;结题验收时,专利授权数量、质量与项目绩效直接挂钩,最高可拿到30%的追加奖励。
2024年,颐中烟机公司技术中心共开展20个研发项目,配套布局专利47件,专利覆盖度达到100%。“机制一变,创新动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”负责公司技术管理的冯闯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专利统计表:2022年专利授权13件,2023年5件,2024年9件……“专利逐年累计增长,研发投入强度也从4.2%提升到6%。”
人才托举:让“草根团队”变身“专利大户”
“若没有师傅‘传帮带’的悉心指导,我很难快速在技术攻关中站稳脚跟、收获成果。” 颐中烟机公司包装事业部的机械设计师秦健凯,指尖轻抚 “加热卷烟多元盘式复合成型机” 样机,眼中满是对技术成果的珍视与干事创业的热忱。自2020年起,他在山东中烟在聘高工孙吉华的指导下,深耕加热卷烟设备研发009配资,累计申报专利21项,其中7项发明专利、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权,9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,为企业筑牢技术壁垒。针对“烟支复合成型”技术瓶颈,他曾半年内牵头申报5项发明专利,两项核心专利成功获得授权,破解了滤棒复合工艺等领域短板。相关技术落地后,将优化生产流程、拓宽业务边界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专利导航:把“技术孤岛”连成“产业大陆”
“这条专利导航图,帮我们把‘加热卷烟辊压法再造烟叶’从实验室搬到了生产线。” 颐中烟机公司技术中心陈煜华打开一张蓝色图纸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40余件核心专利的时间轴、技术分支和空白点。2024年3月,《加热卷烟专用辊压法再造烟叶关键工艺研究及生产装备研制》项目通过国家局鉴定,获得专家一致好评,整线包含专利5件,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依托专利组合,颐中烟机公司一举拿下上海烟草集团、哈尔滨卷烟厂等多家客户订单,为公司贡献产值4282万元,另有2条加热卷烟薄片线正在推进中。
转化落地:让“纸上专利”成为“线上红利”
“专利只有变成产品,才算完成使命。”颐中烟机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孙忠力笑着说。他牵头研发的“多品规柔性化装封箱机”已获5项专利,并转化应用为成熟产品YP18F。近三年来,该成果已走进16家卷烟厂,装机23台,实现含税销售额9421万元、新增利润2019万元,项目一举夺得山东中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,他本人及团队也获得公司专项奖励。
在装配车间,一台即将发往厦门卷烟厂的YP18D型装封箱机正进行出厂前最后调试。项目负责人李帅帅指着设备侧面不起眼的银色装置说:“这就是专利《一种胶带粘贴装置及方法》的实物载体。”2024年,该装置在广州卷烟厂成功完成在线试运行,实现了胶带粘贴规格的快速切换,胶带粘贴长度的适应能力拓展3倍。尝到甜头的广州卷烟厂当即追加2台订单,并主动提出与颐中烟机公司共享改进数据,形成“专利—改进—再专利”的良性循环。
展望未来: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新赛道
“过去我们卖设备,现在我们卖技术、卖专利、卖标准。”总经理陈瑶在2025年工作会议上宣布:到2025年底,颐中烟机有效专利将突破100件,发明专利占比达到近三分之一,专利对主营业务利润贡献率将达到70%以上。
11月的青岛,海风猎猎。颐中烟机公司研发制造中心项目现场塔吊林立,这座将在2026年投入使用的数字化工厂,专门设置了“知识产权成果中试基地”——每一件专利在量产前都要在这里跑够7×24小时、经历20项极限测试。
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,从高速度到高质量,颐中烟机公司用一张张专利证书铺就了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之路,也为中国烟草机械行业写下了一个关于创新、关于未来的鲜活注脚。
51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